2007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该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蓬勃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定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为了使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高效的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
本次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课程学习,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由来自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三位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学经验。
南京大学的王海啸教授围绕《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性的课题设计,分析了教学研究的性质、目的、过程和对象。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具有客观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和广泛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加深理念认识。研究的过程可以是从现状或失败的经验出发探究,或是通过理论或方法来验证。谈到研究内容,王教授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与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过程与效果、教师教学、教学评估、教材和课件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谈了我们高校教师可以关注的方向和角度,通过例举多篇论文,激发了我们教学研究的很多想法,从学术研究不知从何下手到发现许多可研究的领域,这必定能促进我校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应用当今二语习得研究理论,针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理念。这些理念运用于阐释外语学习过程,分析和归纳促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撩起交际意愿、促使语言与语境变量互动粘合、创造性地模仿和使用语言、使语言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促进协同效应最大化。在分析这些促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外语教学中一些常见的语言练习进行研判和比较,逐一分析其长短,甄别有效和无效练习,从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促学标准,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加速学好外语。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对话和读后续写是促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语法选择题和英汉翻译则是促学效果最差的方式。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与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能特别有效的促进语言理解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的邹为诚教授用观看教学录像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分析文章内容,挖掘素材特点,探寻教学机会,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的条件,学习如何将教学过程扩展成学习过程,如何利用网络素材创造新的学习机会。 邹教授推崇分组教学的模式,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形式,让学生接受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理论重视目标设计,强调师生、生生的合作,其基本形式为小组活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填鸭模式,而是非常重视学生参与和表现。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更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其教学效果比传统的竞争性和个体化学习更为有效。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拓展课程改革、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级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撑。《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
我们通过本次学习,看到了国内高校教育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生动直观的学习了优秀教学方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出特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感谢给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主办方,教师应不断学习和交流,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